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從抓漏看工程





    一個看似簡單的明溝防漏施工,讓老經驗的防水師傅跌破眼鏡,檢修的過程中檢閱建築圖、水電圖、過往曾經修繕的工程契約、詢問"耆老~"...,從這些點點滴滴拼湊的片段,去試圖瞭解我們的建築出了什麼問題?
    讓我聯想到常看的中醫掛號櫃台後的病歷櫃,醫生一筆一畫手寫的病歷,分門別類的堆疊在一格格的櫃子裡,層層厚厚的有新白也有泛黃,抽出屬於自己的那一落,密密麻麻的記錄著過去幾年來身體的起伏變化。
    如果我們的建築物也有病歷,理該記錄這棟建物的生命歷程,何時完工啟用、平日的維護修繕、歷經怎樣的維護整修、評估鑑定或者災害補強...。
    近日剛好配合耐震詳評工作進行了部分混凝土中性化及氯離子的試驗,試驗的結果正好驗證了一些問題的病兆和可能因素與應有的補強方案,更能夠以經過檢驗、把脈後出來的問題,向使用者說明提醒,提早因應保養,以利減少後續損害的發生,更能延長使用的年限。
    只是總務工作的繁雜太多,需要即時處理與應變的修繕事項和需要長期評估事先規畫的定期修繕保養,都有其嚴重程度、複雜程度、經費需求的多寡....等等的考量,學校行政中來來去去的老師同仁如果能夠把這一些脈絡保留記錄下來,10-20年後,當我們發現不明的水管時,也才有辦法去找尋對症下藥的解決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