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對於讓孩子自主管理的管教迷思

隨著孩子們越來越大,逐漸發展出許多自己的主見與想法,家長練習讓孩子自己去判斷思考,並且練習為行為選擇做決定,也要懂得承擔選擇的後果。
但是,尊重意見與家長的價值判斷間總有些彼此不同的落差存在,如何考量透過討論與引導後的放手與自主尊重的放任有時很難釐清。
參考引用心理師的著作,也許是一個值得思考與借鏡的例子。

內文引自洪仲清臨床心理師fb

她主要的困境,是不敢管孩子。

如果是尊重孩子,讓孩子有適當的自主權,我很贊成。但是父母自己如何判斷對錯,父母的喜好與期待,以及在什麼範圍內能尊重孩子,這個要事先講清楚。

不是給孩子的空間越大越好,要考量孩子的年紀與個性,還有家庭現實的狀況。

有時候,孩子的人生經驗不夠,自我控制才剛起步,判斷能力本來就不見得成熟,我們父母要依據整體考量,以及孩子的最佳利益之間,做出平衡的決定。

所以聽她說了好幾次:「我都給孩子自己做判斷…」我就開始跟她探討,這樣的操作合不合理。

孩子不想補才藝、去安親班,這個沒花到家裡的預算,父母沒意見,好像沒什麼不可以。

可是,回到家之後,想打電動,會拖到寫功課的時間,會導致睡眠時間減少,又傷害視力,這個就有需要討論。



她說:「我有提醒過他,但是講不聽,只好由他去…」



所以,這不是真的甘願讓孩子判斷,這比較像是放棄了父母的管教責任。電動跟網路,是花父母的錢,比較像是「想要」,而不是「需要」,父母可以裁量,限縮孩子的使用。

這從一剛開始,就要約定好,孩子使用3C商品的方式,要跟父母討論。一般來說,很多父母會約定,該做的事做完,再接觸3C商品。所謂該做的事,大部分是跟功課、家事或生活自理有關。

通常一個人有選擇的自由,也要負起相應的責任。為了打電動,而晚睡,損害健康,功課潦潦草草地應付,他算是有負起相應的責任嗎?

更不要說,國內網路成癮的比例,從小三開始,差不多接近兩成。這比例已經高到並非危言聳聽,以後他網路成癮了,他自己能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從現況來看,他顯然無法負起責任,他又未成年,父母限縮他電動的使用,合於情理。此外,聽她說,孩子自己也有想過要克制,但還是忍不住,所以孩子不是經過自主的判斷,認為打電動對自己好,所以在想清楚之後才這樣做。是他經不起電動的誘惑,已經控制不了自己。那我們限縮電動的使用,是在幫助他,做對他自己好的事,而不僅僅是展現我們父母的權威而已。



聊著聊著,我突然覺得奇怪,我怎麼都沒聽到爸爸的態度?

她才有點心虛地說,爸爸很生氣,可是爸爸講他、罵他也沒用。所以,她都趁爸爸不在的時候,讓孩子打電動,然後希望孩子在爸爸面前,能乖一點,少說幾句。她的說法是,她也是希望大家和平相處,不要有太多衝突。



我跟她說明,鼓勵跟寵溺,背後的態度不太相同。我們鼓勵孩子,是希望孩子做對自己好的事,勇於面對挫折,給孩子能力相稱的權利,磨練孩子的心智。可是,寵溺雖然也很重溫情,可是卻給予孩子過多的權利,去進行他發展程度不到的判斷,然後又盡可能由父母幫他承受有害的後果。

她自己一聽,就說其實爸爸也說她在寵孩子。可是,她一直覺得自己是愛孩子,她也很迷惘。

我怕沒時間跟她多談,所以直接挑明著說:她是不是怕孩子不愛她?她這個人本身是不是很怕衝突?



她講話開始在邏輯上有點相互矛盾,讓我抓不太到重點,一下子說該堅持的還是要堅持,一下子又說哪個父母希望被孩子討厭。然後我跟她好像進入迷霧裡一樣,轉不出來,她說了一堆表面話,像肯定、又像否定,模擬兩可,就這樣消磨了剩下的時間。



父母如果害怕面對衝突,那孩子怎麼能學到,將來如何面對他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是欺凌?意見不同,是關係中的常態,如何求同存異,輪流、妥協,包容彼此,我們父母可以進行示範!

譬如,如果要漸進式地調整孩子打電動的習慣,那麼,周末時間,一天讓孩子打電動(一般建議要四小時以內),一天就要依父母的想法出外走走,讓身心健康,這就是一種輪流或妥協。如果我們的要求合理,孩子剛開始會不高興那很自然,可是父母並不會真的就此失去了孩子的愛與信賴。



一個人能成功地自律,常是從他律漸進式地放手而來。這一點,考驗著父母自己的心理素質。

ps. 父母本身的自律能力弱,要教孩子自律,就比較困難了。

pps. 不管媽媽的心態是,要讓孩子覺得,相對於爸爸,她是好媽媽,也許是想感覺孩子需要她,還是說她本來就是不太有原則的人,或者過於害怕孩子生氣,或者怕孩子討厭她。很顯然地,媽媽自己不成長,不從自己內在面對起,就算表面上學幾招教養技巧,其實效果很有限。

ppps. 表面上不認同孩子,私底下卻鼓勵孩子做自己不認可的事情。這種心口不一的互動方式,讓大人心裡的混亂,變成孩子的混淆。



以上文字改編自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