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未完成的挑戰

上完下午最後一節課,有點疲憊的癱在座位上,
在可容許的興奮與躍動範圍下,
我在要讓步驟與進度在規劃下完成,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時間理解和消化的理智上考慮了一會...
終究還是只完成原來規畫的一半僅完成第一段實驗,
還有一個原來排定的實驗完全來不及開始...
下個禮拜上山調訓時,妃老師要怎麼幫我處理這每個班進度不一的狀況呢?
真是傷透腦筋了...
沒多久
認真的L老師帶著略帶挫折的表情走進來,
我們一起閱讀了一份榮總開立的診斷書,
診斷結果是K的專注力及對立違抗行為的量表與檢測都是未顯著。
當下我們都只能嘆一口氣,
嘆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結果與我們的觀察有落差,
而是我們期待的目標其實是希望家長能夠正視孩子特殊狀況背後的各項可能的生理與心理因素,
協助找出孩子出現狀況與困難背後的原因,才能一起找出可以幫助孩子的最佳途徑。

面對孩子的特殊狀況,長年在現場的老師會有許多的"樣本"可以觀察參照,
我們比較容易發現孩子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時的表現與多數一般"常模"的差異~
差異的原因其實很多元,
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有眾多分別來自於家庭結構、先天氣質、教養、生活經驗、環境、同儕等等..多元交互作用的因素,
這些多元的因素都會讓孩子在面對相同的問題狀況時,產生不同效應與應對方式,
(如果大家應對方式都相同,不就是一言堂了嗎??)
了解孩子背後的影響因子,才能肯定認同孩子面對情境的處理與反應方案的選擇,
也才能夠設法引導孩子找出或調適更適切的處理方案~
如今診斷資料就像一張免死金牌,夾在聯絡簿中彷彿向老師宣示就告訴你我的孩子沒有問題,你們不要再一天到晚抱怨懷疑我的孩子有問題了!
看醫生並不等於要孩子吃藥啊~
如果吃藥可以解決所有孩子的問題,那還需要老師幹嘛?
撇開醫師與心理師對於孩子學習與生活狀況的了解,僅來自於家長口述及短暫的現場觀察以及工具量表的評估;
家長避重就輕的就醫觀念,可曾想要真正找出孩子在課堂中坐不住、混亂、分心、糾紛等等...的原因?
現在,除了醫診告訴我們孩子在醫院裡表現出來的專注力與對立違抗的情形不顯著外,
其他環境中的衝突情境與問題的可能性與原因的尋找難道都不重要了嗎?

我不瞭解...

"爸爸以前也這樣,長大就好了..."

如果現在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學習與改善的方案,人際關係會不會改善呢?
正向行為會不會變多呢?他的挫折會不會減少?未來的發展會不會比爸爸更好呢...
我也不知道

3 則留言:

  1. 可以參考親子天下專輯: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4/ADHD/m/

    回覆刪除
  2. 診斷不是為了下定論,李佳燕醫師從氣質理倫來提供爸媽尋求協助的方向,現在的學校現場是比過去更團體(更要求團隊合作)卻也更個別化(重視孩子的個別差異)的時代,如何在班級團隊中找到參與和認同,有待親,師,生努力。http://www.letchildrenbe.org/archives/1385

    回覆刪除
  3. http://pmobile.icdn.tw/article/5062798-李佳燕:勇敢加定見,消除教養焦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