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面對考試必須釐清的問題(持續更新中)


觀念想法
我認真的對那些認真寫很多本自修評量複習,卻仍然在紙筆測驗中考不好的學生和家長致意。
對於教學現場中各個學習階段中大小不同的各類考試的考題品質與亂象,有時確實感到無力與無奈。
隨著新課綱素養導向的理念宣揚上路,對於素養究竟該如何教?學生該如何學?家長該如何協助?多數人仍存在看法上的歧異,沒有明確的指標和明燈~
線上的教學群組或是實際的教學現場中,總會看到某些老師對於自己創造的素養導向考題感到欣喜!詳閱考題的內容與學習重點的評測,也難免耳聞家長對於到底考國文閱讀還是考本科的質疑?
當然面對有些孩子在讀不順、看不懂、字詞字彙匱乏、閱讀理解及思辨能力不佳的狀況下,不滿意的成績帶來的失望,更是替他們感到心疼...。
顯然用「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為什麼會錯嗎?錯掉的地方已經會了嗎?」這樣句話來鼓勵孩子是沒有甚麼說服力的~當然也沒辦法滿足部分父母對於分數的要求~(因為有學生會說我死定了,沒考OO我會被打死...)

我自己是不知道別的老師如何檢討考卷,不過自己的授課、自己出題、早已預計考題中要考驗學生的觀念與技巧是什麼?
什麼觀念步驟沒有釐清,必然會錯那些地方,這是出題時必要的準備與規劃。
歷經太多發下檢討考卷時,學生先看分數、接著看別人分數、然後快抄別人的正確答案(完成訂正)、然後就收起考卷的狀況。
沒錯,分數已定,不論欣喜或懊悔只能給一點短暫時間,但是對於弄清楚我們學了什麼?沒有弄清楚我們弄錯了或是還不懂什麼?接下來還能夠再多學些什麼多做些什麼~卻沒有太多的想法...

攸關升學的大考或許有許多制度與社會機制的檢核(例如學生考太好大考中心主任為此必須下台,),國高中的模考也有學校採用廠商的題庫考試系統(採取比較符合考試趨勢的平均值),但是教學現場中老師的教學和自行命題的小考、段考、期末考等等到底考些什麼,卻是令人感到無力。

考試引導教學,考試成為評量學生學習成效的指標,更成為升學管道中篩選的機制。
怎麼教,又要怎麼考,才能真的培養孩子不怕錯誤,樂在學習?
摘錄兩段讓我心有戚戚焉的文章段落,提醒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教學中許多無法兼顧的事項,與課時、課本、活動拔河的時間分配,以致於無法落實的想法與實踐,仍需繼續修正努力。

感謝陪著我一起學習的孩子們,你們讓這些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下段文章內容取自作者潘昌志阿樹的地球故事書:https://panearth.blogspot.com/2015/11/104-9-9.html
一點都不科學的科學教育?
以教材的知識向度來說,我們的科學教育強到嚇死人!生物、理化(物理、化學)、地科都教的不算少耶…舉凡遺傳學、演化論、生態學、氧化還原、電磁學、板塊運動、天氣預報…還要背至少三分之一的元素周期表,感覺這些東西學好了要進理組一點都不難吧?

不過看著目前偽科學充斥著世面,有些甚至像包著美麗糖衣的毒藥,令人防不勝防,突然覺得危機降臨。因為,有時散布偽科學訊息的,不是某某叔嬸姨舅,而是身旁具有科學領域的碩博士朋友,這很驚悚啊!他們是科學的高知識分子,怎麼會協助傳遞這些奇怪的養生謬論、食品謠言、甚至外星人見聞等等。照理說這些朋友應該最能進行科學辨證的啊?很多朋友會告訴我:這不是他擅長的領域,他還是無法辨證真偽…這不就代表我們只是訓練出某些領域的專家,而國民科學素養卻停滯不前嗎?
...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與測驗,造就了我們「不重視原理機制,只強調答案正確」的學習策略。無論是聯考或是基測,我們的學習目標似乎都是以「解題」作為脈絡,雖然隨著測驗理論的演進,在後期的基測以至於現在的會考,都以「重著理解」作為前題來設計題目,然而對於大多數的坊間測驗卷、參考書或是補教業者仍以「練習」作為面對這些測驗的策略


下段文章內容取自((商業週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10591,作者:謝宇程))

不認真嚴肅看待考試,考試就回過頭來摧毀教學
很多人以為台灣很重視考試,錯,其實我們太不認真嚴肅看待考試。

如果我們重視考試,請問,老師用多少時間出段考考卷?用多少時間改考卷?我們讓學生用多少時間考試?非常、非常、非常少。

考試是一種檢測工具,任何工具都有好的和爛的。要由考試去檢驗全面的能力,檢驗那些隱微的、靈活的、抽象的能力,而且常常是重要的能力,那就要非常非常精緻的考試題目。大部分學校,時時進行的平時考、每學期三次的段考,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資訊經營優質考量,經常滿紙急就章的劣質題目,測出來的數據當然粗糙偏誤。

因為我們只願意用很短的時間改考卷,只用四、五十分鐘考試,所以我們要出選擇題 -- 選擇題就要有明確的「正確答案」;要是正確答案,就不易出詮釋理解的題目。因為沒有給出題老師足夠的時間、資源、獎勵,他們都用最速成的方式出題;在這種情況下,形音義、修辭學等記憶性題目就成為主流。

當我們一學期三次,用粗糙劣質的考試考學生,考不出真正理解與分析能力,只能考背誦記憶的能力,這就像是用劣質儀器在做檢測,結果都是誤導的。

於是,忠誠於教育理念的老師,希望教出全面重要能力的老師受到懲罰,因為他們在劣質考試測得出來的部分表現得並不好 -- 其實常是吊車尾,而且每學期三次。學生和家長往往沒注意到分數是劣質考試測出來的偏誤結果,他們慌了、急了,甚至怒了,於是責備老師。

這就是劉老師面對的處境。當她說新式的教學效益雖然對段考不利,但對三年後的學測有益,有些家長和學生認為她在畫空中大餅。劉老師面對白紙黑字、統計數字,苦說不出,有口莫辯。

真正善用考試:少考試、考好試

最優質的的教育體系下,沒有考試嗎,不!如果你到有名的優質教育國度:芬蘭,你一定會被其考試的難度震驚。芬蘭高中升大學考試,長達三個星期,作答時間實際上超過五十小時,學生要寫長篇文章,表達複雜的想法。芬蘭高中生的考試有大量申論題,學生要寫三、四頁的答案,不但回答,而且要證明自己知道為什麼。但是平常,芬蘭學生很少考試,更不做考古題。

這才是正確的考試方法:少考試,但若要考,就認真維護考試的品質 -- 對於出題、改考卷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

在台灣的可悲矛盾是,我們不注重考試的品質,卻拿考試的結果當無誤的真理,用它為老師的教法評優劣、定好壞,為學生定高下,甚至做為依據指引學生的未來。

最後,我們為了應付「劣質考試」而學習,只針對劣質考試測得出來的能力不斷加強,忽略那些劣質考試測不出的才能。也因此,產生了台灣教育的怪現象:我們把「做考古題」竟然視為學習的重要方法 -- 如果考射擊的時候槍管是向右歪的,就用歪口槍練射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