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孩子沒有學習動機≠懶惰──了解三大因素,克服學習挑戰

很多孩子現在在數學運算、空間、等分、體積、容積概念的模糊,多半仍未跨過具體運思的階段,從實體過渡到抽象,不能僅靠抓到數字就運算或是僅只靠公式的背誦來想要解決問題。
班上多數孩子還是需要這些從實體生活中的概念連結,具體操作的理解來邁入形式運思的階段。

文章轉載自親子天下網路版


孩子沒有學習動機≠懶惰──了解三大因素,克服學習挑戰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唯有掌握關鍵的青春期、提供成長的滋養,孩子才能夠遊刃有餘、快樂歡喜的享受學習。父母如何幫助青春期孩子驅動心智,邁向成功的學習之路?

科學夏令營的教室外,一群等候孩子下課的家長聊起天來。

家長甲說:「我的孩子很用功,成績也一直相當不錯,不知道為什麼上了國中之後,一樣的努力卻無法得到相同的成果。看他每天花好多時間念書,成績卻始終無法提升,人愈來愈沒自信,情緒也愈來愈低落,真是令人心疼又心急!」

家長乙跟著說:「我的孩子啊,只要願意多花一點點時間在功課上,成績就可以大幅提升,偏偏他每天關心的都和功課扯不上關係。只要是有興趣的課外書或事情就一頭埋進去,但一碰到課本、習作、評量,他就煩躁不已。老是抱怨我們一點都不了解他,只會給他壓力。他最常說的就是:『你們大人只在乎成績』、『讀那麼多書將來又不一定用得到』、『不念書還不是一樣可以成大功、立大業』,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讓他了解課業的重要。」

家長丙嘆了一口氣:「唉!聰明也好、用功也好,至少你們的孩子都還有優點。我的孩子,老師說的他有一半以上聽不懂,對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一天混過一天。真擔心他自暴自棄或學壞,更擔心他將來沒有一點競爭力。想到未來就替他擔心,不知道怎麼幫他才好?」

家長丁在一旁聽了不禁暗自慶幸:「我家這個孩子從小就對學習充滿興趣,上了國中之後更像開了眼界一樣,每天回來都興致勃勃的轉述老師上課時提到的一些新知識。談到社會事件,他還會引用公民課學到的知識去描述與解析。想來我真是太幸運了!」

影響學習的三大因素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學習成就低落、缺乏動機,首先就歸因於孩子太懶惰、沒有學習意願。事實上,「懶惰」、「沒有學習意願」不是先天特質,我們不應該先責怪孩子,反而應該先撕去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懶惰標籤」,再思考:是什麼阻礙了他的學習表現。

影響青少年學習的因素頗多,其中相當重要的有下列三項。

願不願學:學習動機原本是天性

好奇,是最可貴的求知原動力,也是每一位孩子與生俱來的慾望。大部分的孩子在剛上小學時,對學習幾乎都充滿渴望:上起課來生氣蓬勃,表現出很願意去發現、探索以及創造的態度。這種動機在經過學校教育的陶冶之後,理當轉換成對知識與技能的探索,並進一步成為各種嘗試、探險、發明、創造的行為。

然而,孩子長到青少年階段時,我們卻發現,只有少數人能夠享受從無知到知、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樂於接受各種智性的挑戰。學習動機較高的青少年努力追求能力的拓展與心智的成長,並且從日益增加的能力與責任中提升了自信與自尊。他們神采奕奕的面對各種學習的挑戰,為達到所設定的長期目標努力不懈,碰到挫折或困難時則多半能夠堅持到底,以更努力的方式來克服。

遺憾的是,其他多數的青少年或因挫敗經驗太多、或因受到不利學習的環境因素誘惑、不甚愉快的學習經驗中(如學習焦慮、考試焦慮),逐漸為自己或他人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籤,或者因為無法體會樂趣而視學習為畏途。早年的學習動機與成功期待,成為未能實現的願望,也使得他們在國中之後的學習路程崎嶇難行。

能不能學:認知成熟度每個孩子不同

依據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大約在即將進入中學階段時,會從「具體運思期」轉化為「形式運思期」,產生本質性的變化。根據皮亞傑的理論,所謂的具體運思期,七至十一歲的兒童能藉由具體的操作經驗做合乎簡單邏輯的思考。例如:加減乘除可以透過實際的物體如綠豆來理解,但無法針對抽象的事物或一連串相關的想法,整合成一套完整的理論。

十一至十五歲的青少年進入形式運思期,思考不再受具體經驗或現實世界的限制,可以抽象的超越時、空、地,運用符號來進行純粹象徵性的、假設的、可能的思考。例如:因數或因式分解不容易透過實務操作來理解,而需要抽象的數學思考。形式運思是進行科學探究所需的基本能力,也是由兒童的思考邁向成人的思維最重要的因素。一般中學的課程,尤其是科學的教學設計,多半假定孩子已具有這項基本能力,但事實上認知成熟的時間就像長牙的時間一樣,在一定的範圍內,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必然相同。

而除了心智本身的發展之外,小學階段的基本能力是否精熟、相關的社會與自我調節的技巧是否發展得當,也都會影響形式運思能力的發展,並進一步決定了青少年能否順利從國小課程銜接至國中教育。有些研究甚至發現,絕大部分邁入國中的孩子在認知上並未達到形式運思的階段,也難怪國中之後的學習困難重重。孩子能不能學,還牽涉到一個經常受忽略的因素:經驗背景。相關研究發現,不同社經背景的孩子,所擁有的生活經驗與社會資本也有所差異,也會造成孩子在學習成就與學習風格上有所差異的影響。

會不會學:孩子不是懶惰或不能學,只是沒學會策略

每個孩子都想考試得高分,贏得師長的讚賞;每個孩子當然也都想成為聰明伶俐的小孩,老師一說自己就懂。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被貼上「懶惰」或「學不會」的標籤,孩子老是學不會,可能根本問題在於,他老是用同一套方法學習或進行理解,使得他的學習生產動能受到很大的局限。

這種孩子需要對症下藥,教導他建立學習習慣、運用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做好時間管理等。一旦用對方法,學習狀況與成就將會有大幅度的進展。


文章取自親子天下網站: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499-%E5%AD%A9%E5%AD%90%E6%B2%92%E6%9C%89%E5%AD%B8%E7%BF%92%E5%8B%95%E6%A9%9F%E2%89%A0%E6%87%B6%E6%83%B0%E2%94%80%E2%94%80%E4%BA%86%E8%A7%A3%E4%B8%89%E5%A4%A7%E5%9B%A0%E7%B4%A0%EF%BC%8C%E5%85%8B%E6%9C%8D%E5%AD%B8%E7%BF%92%E6%8C%91%E6%88%B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